
最近的国家统计局,公布了国内最新的CPI和PPI数据,而数据公布以后,激发了国内经济学家的激烈讨论,很多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:如何让中国摆脱“类通缩”的困扰?
根据数据显示,1月份的CPI指数环比上涨0.3%,但是同比下降0.8%,比上个月的降幅还要扩大0.5%,如果算上前面3个月,这已经是连续4个月CPI指数的同比增速为负数了。
那么, 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数据?CPI的负数和过节有关系么?低通胀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?我们又该如何战胜困难?普通人如何应对?
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愿意用通缩来阐述CPI的相关问题,我们就用“低通胀”来进行替代。而从最近半年多的数据来看,低通胀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经济。
通数据来看,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,国内不管是服务价格,还是核心消费者价格,所有消费品价格,还有商品价格都出现了震荡下降的态势。
理论上并不会出现增长,甚至要比之前的价格还要低。很多朋友会问,买东西价格低了,那岂不是好事?这为什么说低通胀会困扰中国经济呢?
当CPI指数出现负数,这就意味着社会上的商品没有人购买了,导致企业或者服务业者被迫降价大促销。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,但是对于企业生产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。
战胜通缩?提振内需是关键?
针对这个问题,其实高层已经在行动了,从央行的季度报告我们就可以知道,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,央妈一直利用货币政策,呵护市场的流动性,刺激内需。
其中的央行报告提到:央行和证监会,通过降准,结构性降息,抵押补充贷款和中央汇金入市等手段,提振国内需求,增强经济韧性,来提振国内经济。
比如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跌5.9%,猪肉价格下跌17.3%,鲜菜价格下跌12.7%等等。这些都是需求不足导致的现象。为了彻底摆脱类通缩的危机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利好。
从去年开始,我国就遭遇了类通缩,或者通胀增速不足的影响和威胁。而尽管类通缩的影响并不是最紧迫的,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,它将会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高增速复苏。
类通缩出现的根本原因,还是很多居民和家庭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信心不足,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大于消费意愿,从而导致内需不足,如果这部分的存款和储蓄能够释放出来,那么我们国内的类通缩过危机就能得到有效缓解。
